广告区域

浩瀚体育自媒体

浩瀚体育自媒体

刚刚!沪深交易所重磅!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中国基金报 

  沪深交易所传来大消息。

  沪深交易所联合举办量化私募机构交易合规培训

  据沪深交易所,日前,上交所、深交所联合举办量化私募机构交易合规培训,帮助量化私募机构及时、准确理解量化交易监管思路和工作要求,切实提升合规交易水平,防范量化交易风险。来自28家头部量化私募机构的负责人及业务骨干参加。

  此次培训,沪深交易所通报了量化交易异常交易典型案例,介绍了量化交易监管总体思路,明确要求量化私募机构加强内部风控管理,防范交易过程中出现影响证券交易所系统安全或者正常交易秩序等情形,切实规范量化交易行为,落实好合规交易要求,保障市场稳健运行。

  今年以来,上交所、深交所加强量化交易监管,对影响市场正常秩序、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量化交易异常交易和违规行为,快速反应、重拳出击。下一步,上交所、深交所将坚持以投资者为本,把维护公平性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证监会统一部署,加快建立完善量化交易监管安排,进一步扩大量化交易合规培训的范围对象,规范量化交易行为,维护市场正常交易秩序,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刚刚!沪深交易所重磅!

  沪深交易所多次对量化出手

  2月20日,沪深交易所同时出手对量化巨头灵均投资的异常交易行为进行“处理”。

  沪深交易所均称发现灵均在2月19日开盘1分钟内,名下多个账户通过计算机程序自动生产交易指令,短时间大量下单卖出股票,卖出25.67亿元,导致指数快速下挫。

  2月21日凌晨,灵均投资官方微信号发布公告称,就沪深交易所被采取的限制交易措施,公司坚决服从。对于由此造成的负面影响,公司诚恳致歉。

  2月20日,沪深交易所分别发布了《量化交易报告制度平稳落地》公告,其中指出量化交易的专门报告制度和相应监管安排已经平稳落地,未来持续加强对量化交易特别是高频交易的监测分析,动态评估完善报告制度。

  交易所指出,量化交易已成为重要的交易方式。量化交易有助于为市场提供流动性,促进价格发现。但量化交易特别是高频交易相对中小投资者存在明显的技术、信息和速度优势,一些时点也存在策略趋同、交易共振等问题,加大市场波动。

  因此,交易所表示将围绕着严格落实报告制度、强量化交易行情授权管理等六大举措加强量化交易监管。

压力趋缓!部分基金“脱险” 私募被迫减仓压力得以缓解

  开年以来,私募基金因业绩惨淡遭到投资人质疑。近期,在市场企稳反弹下,其赎回压力正逐步趋缓。三方平台数据显示,截至2月28日,单位净值低于0.7元的私募产品数量较年初减少了近1000只。与此同时,部分百亿级私募近期正在与渠道方共同协商下调预警线,避免错过权益市场的投资机会,影响净值修复。

  私募排排网最新数据显示,3月融智·中国对冲基金经理A股信心指数为125.4,相较2月上涨近7%。在业内人士看来,春节后市场企稳反弹,资金信心也逐步修复,私募被迫减仓的压力得以缓解,后续权益市场结构性机会值得关注。

  私募赎回压力有所减小

  去年以来,私募业绩持续承压,基金大量被迫赎回的担忧逐步升温。不过,2月以来私募赎回压力已有所缓解。

  据三方平台统计,截至2月28日,单位净值低于0.7元的私募产品合计2064只。相比2023年底的3000多只,减少了近1000只。

  赎回压力减小的背后,是私募业绩的逐步回暖。

  三方平台数据显示,2月5日至2月23日,有业绩记录的2126只股票策略私募基金整体收益达10.09%,正收益占比高达91.91%。具体来看,量化多头和主观多头策略私募基金反弹力度最大。2月5日至2月23日,有业绩记录的209只股票量化多头策略私募基金整体收益达10.79%,主观多头策略私募基金整体收益则为10.58%,正收益占比为93%。

  与此同时,有百亿级私募向记者透露,近期正在与渠道方共同协商,推动产品预警线的下调。“当前处于市场底部区域,而且近期资金活跃度有所提升,后续如果因预警线而被迫减仓,不利于产品净值的修复。”

  机构信心修复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伴随着赎回压力趋缓,政策积极信号不断显现,权益资产性价比愈发凸显,私募信心也有所回暖。

  私募排排网最新统计数据显示,3月排排网·中国对冲基金经理A股信心指数为125.4,相较于2月上涨6.81%。

压力趋缓!部分基金“脱险” 私募被迫减仓压力得以缓解

  与此同时,截至2月底,股票主观多头策略私募基金的平均仓位为77%,较1月底上涨1个百分点。具体来看,截至2月底,仓位在五成及以上的私募基金占比达95%,相较于1月底上涨2个百分点;仓位在80%以上(不含满仓)区间的私募占比为45%,相较于1月底上涨4个百分点。 

压力趋缓!部分基金“脱险” 私募被迫减仓压力得以缓解

  “从历史经验来看,在市场悲观情绪得以阶段性释放后,中小私募大多会在1—2个季度内加仓10—20个百分点。尤其是近期市场反弹后,部分私募基金产品净值升至预警线以上,后续机构加仓意愿有望逐步提升。”沪上一位私募研究员表示。

  星石投资分析称,在各项宏观政策和资本市场政策的合力下,市场对于风险的担忧有所缓解,股市自身内生的活跃度正在增加。与此同时,上市公司业绩预告等信息公布,提供了部分业绩端的投资线索,市场资金或正在积极挖掘投资机会。尽管近期各大宽基指数修复,但当前A股市场仍处于历史偏底部区域,具备较高投资吸引力,股市反弹有望持续。

  兼顾高股息与高成长

  对于具体的投资机会,多家私募称将积极挖掘结构性机会。

  中欧瑞博董事长、首席投资官吴伟志坦言:“当前市场的赛道型机会不太明显,需要用差异化的眼光自下而上寻找个股机会。从估值角度来看,消费板块尽管已经历了‘杀估值’阶段,但后续业绩依旧承压。相比之下,医药板块中创新药领域的投资机会,以及石油、煤炭、电信运营商板块中性价比较高的优质企业更值得关注。”

  “在长期利率步入下行通道的背景下,高股息品种具备防御性配置价值,而且今年以来,越来越多公司重视股东回报,相关机会将持续涌现。与此同时,经过前期调整,人工智能、生物创新等新产业浪潮中切实受益的优质企业也显现出投资性价比。”沪上一位私募人士也透露。

截至去年末私募基金管理规模达20.58万亿元:其中存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97258只,存续规模5.72万亿元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末,私募基金管理数量共153079只,私募基金管理规模达20.58万亿元。

截至去年末私募基金管理规模达20.58万亿元:其中存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97258只,存续规模5.72万亿元

  其中,存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97258只,存续规模5.72万亿元;存续私募股权投资基金31259只,存续规模11.12万亿元;存续创业投资基金23389只,存续规模3.21万亿元。(记者刘羽佳、刘慧)

周末利好!证监会重磅部署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本文源自:证券之星

  在周二至周四经历“三连阳”后,本周五A股三大指数涨跌互现,其中,沪指实现了“四连阳”。回顾这一周,政策利好是A股大涨的重要因素。周五盘后,证监会继续打出“组合拳”,为2024年的市场释放更多利好信息。

  01

  证监会部署2024年重点工作

  1月25日至26日,中国证监会召开2024年系统工作会议,总结2023年工作,分析资本市场形势,研究部署2024年重点工作。会议强调,以投资者为本,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

  经过梳理,监管工作至少有三大主线铺开:一是突出并践行以投资者为本的理念,落实各项举措;二是着力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健全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的有效机制,健全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三是突出强监管、防风险与促发展一体推进。

  具体来看,本次会议至少有以下15个工作方向值得关注:

  1.系统梳理评估资本市场关键制度安排,重点完善发行定价、量化交易、融券等监管规则。

  2.旗帜鲜明地体现优先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3.进一步落实资本市场防假打假综合惩防体系,让违法者付出惨痛代价。

  4.大力推动提升上市公司的可投性,完善上市公司质量评价标准,督促和引导上市公司强化回报投资者的意识,更加积极开展回购注销、现金分红。

  5.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确保资本市场基础设施、信息网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6.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估值体系,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市场化并购重组等方式做优做强。

  7.推动将市值纳入央企国企考核评价体系,研究从信息披露等角度加大对低估值上市公司的约束。

  8.巩固深化常态化退市机制,坚持“应退尽退”,加速优胜劣汰。

  9.压实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坚持“申报即担责”,对“带病闯关”的,严肃核查、严厉惩治。

  10.督促公募基金等投资机构履行受托责任。

  11.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加强发行上市全链条监管,评估完善相关机制安排。

  12.统筹开放和安全,稳步扩大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

  13.推动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改革试点加快落地。

  14.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把监管“长牙带刺”、有棱有角落实到位。依法将所有证券期货活动全部纳入监管,消除监管空白。

  15.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等部署,统筹抓好风险防控和合理融资支持。

  02

  增量资金不断涌入

  除了政策利好,资金面持续改善也是近期A股市场上涨的重要原因。

  首先是“神秘资金”借道ETF大举增持。

  近两周以来,资金爆买股票ETF现象显著。Wind数据显示,1月15日至25日,4只沪深300ETF和1只上证50ETF被大幅“抄底”,5只基金合计净流入1115.84亿元。整体来看,1月15日至25日,合计约1237.89亿资金借道股票ETF抄底,其中,A股ETF净流入1124.49亿元。开年以来,股票ETF份额增长已经超过510亿份。

  其次,公私募基金纷纷出手自购,向A股市场传递信心。

  近段时间以来,越来越多机构加入A股市场的“抄底大军”。陈光明旗下睿远基金1月25日发布公告称,基于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信心,睿远基金将于公告之日起10个交易日内使用固有资金1亿元申购旗下权益类公募基金。华夏、国金基金旗下均有基金经理出手自购。

  Choice数据显示,截至1月25日,开年以来共有12家基金公司进行了27次自购,自购总金额达2.65亿元,这些基金公司自购的产品大多为权益类基金。这一密集举动,有助于提振投资者信心,起到稳定市场预期的作用。

  第三,上市公司也在积极回购。

  最近两日,共有超过50家公司发布股票回购相关公告。其中,20家公司首次披露股票回购预案,3家公司回购方案获股东大会通过,20家公司披露股票回购实施进展,14家公司回购方案已实施完毕。

  从首次披露回购预案来看,近两日共15家公司股票回购预案金额超千万,其中,洁美科技、中曼石油、数字政通、国邦医药、东材科技拟回购额均在1亿元及以上。从回购实施进展来看,华兰股份、健帆生物、海南矿业分别回购1.88亿元、1.72亿元、1.33亿元。

  拉长时间线看,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3年间,1836家上市公司累计公告3484条回购预案,回购股份178.42亿股,回购金额1821.89亿元。越来越多的A股上市公司将回购股份用于注销,未来,A股注销式回购尚有很大提升空间。

  此外,全球还有更多资金在涌入A股市场。

  美国银行援引EPFR的数据称,截至1月24日的一周,总计119亿美元资金配置到了中国股市中,为有史以来的次高。在涌入新兴市场股市的总计121亿美元创纪录资金中,几乎完全被中国股市占据。Gavekal集团表示,中国股市现在提供全球最佳价值。

  03

  私募机构研判A股

  最后,回到A股后续走势上看,在接连攻破多道关口后,上证指数涨至2900点,是否意味着2700点附近构成了市场底部?在A股市场积极因素不断积累的情况下,私募机构纷纷表态,对后市愈发乐观。

  近期私募排排网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5.56%的私募表示2700点—2800点一线大概率能成为阶段性的市场底部,他们认为市场的估值、基本面会成为市场的重要支撑。

  谈及现阶段市场应该如何应对?私募排排网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4.44%的私募表示当前调整仓位结构非常重要,建议增加在大市值蓝筹、高股息等方面的配置;33.33%的私募表示当下策略应该更加积极,建议仓位、结构、交易都应更加进取。

  具体策略上,优美利投资总经理贺金龙表示,目前市场是具备底部区域的特征的,无论从企业盈利层面,还是估值历史分位数区间,以及内部流动性环境,以及外围环境的边际递减的影响效应来看,但短期市场见底需要政策利好及数据兑现以及显性利好的催化,方能带来市场情绪扭转。后续重点关注宏观数据及预期表现,流动性变化和政策方向。

  对于投资方向,在贺金龙看来,可以结合具备主题、题材的行业景气度的行业执行交易型波段操作,尤其前期释放了悲观情绪,具备超跌反弹的行业是可以作为交易轮动的配置标的。中安鼎盛投资合伙人陈伯仲也认为,当前来看,沪深300的动态PE已经到10倍左右,处于历史上9%的分位数,已经具备了足够的低估值吸引力。现阶段仓位和交易都需要积极应对,这种做法对投资要求很高。对股息率高的资产,买入持有的策略在当前应该胜率比较高。

基金净值,只剩“三分钱”

  近日,部分私募旗下产品的净值巨幅回调备受市场关注。私募排排网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1月底,上百只私募基金成立以来净值腰斩,业绩最差的产品成立以来亏超90%,更有私募基金产品的单位净值已跌至0.0324元。在此背景下,产品是否应该设置“双线”(预警线和止损线)再度引发热议。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双线”设置与否需结合投资人风险偏好和管理人投资风格而定。今年净值的大幅回撤更多为私募管理人敲响了事前风控的警钟,未来私募在风险管理、投研能力强化等方面需多下功夫。

  超百只私募基金净值腰斩

  以获取绝对收益为“标签”的私募基金,今年竟出现了诸多产品净值大幅回撤的情况。

  私募排排网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1月30日,有11033只股票策略私募基金更新业绩,其中4019只基金净值低于1元,占比36.42%。在亏损的4019只基金中,有132只基金成立以来亏损幅度超过50%,乔戈里雪峰7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成立以来净值更是回撤96.76%。

  渠道人士提供的净值表显示,截至12月14日,乔戈里雪峰7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单位净值已经跌至0.0324元。

基金净值,只剩“三分钱”

  同样是主观多头策略的卓晔1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也业绩惨淡。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12月15日,该基金成立以来亏损幅度高达61%,单位净值跌至0.39元。

基金净值,只剩“三分钱”

  值得注意的是,卓晔1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2020年曾成功押中上市公司的重组机会,当年实现303.27%的收益,2021年再度实现超200%的高收益。不过,2022年其业绩回撤43.79%,今年则回撤超80%。

  私募该不该设置“双线”?

  多只私募产品的巨幅回撤,引发了市场对于产品是否应该设置“双线”的讨论。

  “预警线和止损线的设置能够倒逼私募管理人在投资操作上更加聚焦绝对收益,也避免‘僵尸基金’损害投资人利益,在产品设计中非常有必要。”一位渠道人士直言。

  不过,北京一位私募创始人认为,如果产品设置了预警线和止损线,那么在市场调整过程中,私募管理人通常无法再实施买入操作,只能卖出;如果跌破止损线,产品更是会被强平,不仅减慢产品净值修复节奏,还会影响持有体验。长期来看,“双线”不利于投资人获取绝对收益。而且从整体来看,私募因“双线”发生的集中减仓动作极有可能导致市场进一步下跌,造成阶段性的负反馈。

  在格上富信产品总监崔波看来,“双线”本就是一把双刃剑,对于私募管理人来说,需要结合投资人的风险收益偏好、自身投资风格以及市场所处位置来决定设置“双线”与否,以及预警线、止损线的水平。对于投资人来说,则需在充分认知产品风险、管理人中长期表现的情况下提出相应需求。

  事前风控亟待强化

  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私募频现巨幅回撤产品,更多是为管理人的事前风控敲响了警钟。

  “巨幅回撤背后,往往是私募管理人押注少数标的或加杠杆的激进操作。这意味着私募管理人在构建投资组合时,为了博取超高收益,弱化甚至忽视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最终令回本变得遥遥无期。”沪上一位私募人士坦言,未来,私募管理人需要重视事前风控,通过适当的资产、行业和风格分散来应对“测不准”的市场变化。

  另外,加强投研水平亦是事前风控的重点之一。

  今年以来,尽管私募整体业绩承压,但是诸多头部私募逆势扩张投研团队。比如,今年汐泰投资曾发布公告称,招募若干行业研究员,不限研究方向。淡水泉也招募投资经理和投资分析师。一家老牌私募透露,公司今年新增了4位研究员,负责大科技和消费领域的研究。

  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宏观环境渐趋复杂,叠加科技快速发展,以及市场参与者结构的显著变化,均对私募的投研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私募只有进一步强化投研力量,跟随时代脚步不断进化,才能为投资人创造绝对收益。

没300万别做一级投资了?行业吵起来了!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近日,证监会就《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引起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广泛讨论。中国证券报记者注意到,征求意见稿中有关个人投资者的出资门槛意见成为业界讨论焦点。一方面,单个投资者参与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的入场券由100万元提升至300万元;另一方面,个人LP(有限合伙人)参与单一项目基金的门槛提升至1000万元。

  对此,业内形成观点鲜明的两方:一方认为,提高个人LP投资门槛,有利于保护个人投资者,通过减少专项基金来避免因投资过于集中带来的风险,进而促进行业投资专业化、机构化;另一方则认为,个人LP投资门槛大幅提升,加速私募股权行业市场化资金的出清速度,但会对早期创业企业融资造成压力,可能会对早期创新投资形成抑制,同时,以专项基金为主要生存方式的投资机构(GP)或将被加速出清。

  个人LP出资门槛成焦点

  12月8日,证监会就《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对此,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展开热议,其中,对于三十八条、四十一条关于单个投资者的出资要求备受关注。

  具体来看,征求意见稿第四十一条明确,单个投资者投资于单只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实缴金额不低于300万元,此前,私募股权基金针对单个投资者的这一“出资门槛”为100万元。这意味着,无论是机构LP还是个人LP参与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的“入场券”从100万元提升至300万元。

  此外,第三十八条对“单一项目基金”进行了明确定义,即单只私募基金80%以上基金财产投向单一标的的私募基金。其中,单个自然人投资者即个人LP投资“单一项目基金”时,实缴规模不得低于1000万元。

  综合来看,本次征求意见稿整体上提升了单个投资人参与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的投资门槛,同时大幅提升了个人LP参与“单一项目基金”的门槛。LP若想参与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的投资,需要“更有实力”。

  中国证券报记者注意到,行业议论的焦点聚焦在个人LP“单一项目基金”的最低出资要求。

  据记者了解,目前行业里针对上述变化形成意见鲜明的两路观点:赞成提高“单一项目基金”个人投资者门槛的机构人士认为,此举有利于保护个人投资者,通过减少专项基金来避免因投资过于集中带来的风险;反对者则认为,这一调整不利于早期天使投资,将压缩个人LP的生存空间,增加了个人LP分散风险的难度,同时,以专项基金为主要生存方式的投资机构或将被加速出清。

  提升行业机构化、专业化程度

  “专项基金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某创投机构董事长对记者表示,在私募股权投资中,风险是绝对的,收益是相对的,因此,分散配置应是私募股权、创投基金最基本的投资理念之一。而专项基金由于投资标的过于集中,导致基金丧失了分散风险的功能,GP专业管理能力无法得到体现,风险直接传输给投资者。

  在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单一项目基金”常被称作“专项基金”,相较于“盲池”组合的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单一项目基金”常以“明池”资产的形式受到个人LP的欢迎,因为此类基金兼具投资标的明确、投资规模较小的优势。

  “并没有‘一竿子打死’专项基金,而是提高个人LP参与专项基金的投资门槛,有利于控制社会风险,保护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自然人。”某投资人表示,出资几百万元的专项基金自然人可能自身对项目的判断能力没有那么高,目前大环境不确定性高,一级市场不适合个人LP直接参与。

  某第三方研究机构负责人表示,近年来,私募股权投资行业里一些面向个人非法集资事件、私募“跑路”事件时有发生,市场上有一些机构以募资能力作为立身之本,忽视行业研究以及项目管理的专业能力,靠“卖项目”为特定单一项目进行融资,边募边投,产生了很多专项基金。“专项基金周期性很强,周期对了或可以赚到钱,但私募股权投资偏长期性,专项基金很难穿越周期。”他表示。

  “LP机构化应是行业的主流,个人LP可以通过机构化的FOF和投顾来参与私募股权投资。”某投资人表示。

  行业担忧个人LP分散风险难度增加

  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发现,行业认为,个人LP投资门槛大幅提升,加速私募股权行业市场化资金的出清速度,不利于早期创业企业融资,可能会进一步减少早期创新的空间。与此同时,业内认为,专项基金是市场化选择的结果,保护个人投资者需要循序渐进,门槛的提高需要一定的缓冲时间。

  “中小微企业早期直接融资只能靠股权融资,股权融资融的不仅是钱,更是钱背后的产业资源。”某VC创始人对记者表示,个人LP是早期天使投资最常见的资金来源。

  某投资人认为,提高个人LP参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投资门槛,其实是增加了个人LP风险分散的难度,会抑制市场上个人LP的资金。“投资人如果有1000万元,以前能投10个基金来分散风险,现在只能投3个基金,甚至一个专项基金,风险相对集中了。”

  “专项基金这两年给不少GP腾出了一定的生存空间,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在某投资人看来,2021年开始,市场上的存量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普遍进入“退出期”,到了业绩兑现时刻,但在一些因素影响之下,许多GP此前采取“盲池”组合的基金投资业绩不尽如人意。不少LP开始直接跳过GP下场挑项目,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募资难”问题愈演愈烈,为了迎合LP的喜好,开始设立专项基金,让LP清楚地知道投了哪些公司。

  “100万元增加到300万元会导致一定资金退出市场。专项基金个人LP门槛大幅提升至1000万元,节奏和步伐有点大。”前述VC创始人表示。